bwin官网 该理论产生于20实际40年代。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 经济各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地投资,使工业或国民 经济个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 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可以 分为三种形式: 1、“极端的”平衡增长 代表罗丹—大推进理论 2、“温和的”平衡增长 代表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完善的”平衡增长 代表 斯特里顿—按照产品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的大小选 择个部门的增长比率,并以温和的方式实现资源全面分配, 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赫尔希曼把经济活动区分为社会间接资本 (即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活动或者是直接 性生产投资。 社会间接资本过剩条件下的发展 社会间接资本短缺条件下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二)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
罗森斯坦-罗丹 1、基础设施应优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 超前发展。 2、基础设施存在供给的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宏大、配套性强,必须同时建成 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大量投资作为 创始资本。 例如,要建成一个水力发电站,不仅要整修河道、 建筑水坝和水库,而且需要建设电站建筑,购买电 机设备,修筑公路,安装通讯设施,建造有关生活 服务设施等等。
与直接生产部门比较,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 资资金难以在短时期内回收。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一般铁路线年时间,加上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 需要10年以上时间。大型运输网的建设则往往 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先行性和基础性 不可贸易性 技术上的不可分性 准公共物品性(引起“搭便车”和“公地悲 剧”)
3、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意义 (1)世银发展报告指出:世银专家英格拉姆: 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产出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存 量增长1%,GDP就增长1%,各国皆如此。 (2)中国经验数据证明:基础设施的经济性指 标与人均国民收入相关系数为0.95,社会性指标 与人均国民收入相关系数为0.861。 (3)钱纳里:人均收入140-1120美元的发展阶 段,基础设施对产出增长贡献由16%提高到30%, 在发展初期和中期具有超前发展必然性。
基础设施产业必须优先于那些能更快地产生收益 的、具有直接生产性的投资。 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必须集中精 力,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于基础设施建设。
赫希曼: 1、基础设施的滞后发展。由于资本短缺,发展中国家 应该等到直接生产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已形 成的“压力”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 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暂时延迟对铁路、公路、 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集中资本投 资于直接生产部门,以尽快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 和收入。 然后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入及其所形 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引诱基础 设施发展起来。
第一,基础设施超前于直接活动;英国 第二,二者同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很少采用 第三,基础设施滞后于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中国和广大的 发展中国家 第四,基础设施和直接生产活动交错发展,基础设施优先增 长;发展中国家常见 第五,基础设施和直接生产活动交错发展,直接生产活动优 先增长;发展中国家也很常见 从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来看,第一、二类型比较良好;第 三、五种类型较差;第四种不容易把握。
(1)交通滞后。 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铁路运力不足,国家每年损失 产值 4000 亿元,减少利税 500 亿元 ; 电力供需缺口达 25%以上,估计全国至少有1/4的生产能力因缺电闲置。 (2)通讯滞后。中国与美国的对比。 (3)能源短缺。 (4)市场建设滞后。
平衡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国内市场的形Hale Waihona Puke Baidu和各部门的 平衡增长,从而具有局限性:
(1)可利用资源一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而不是 互补,平衡增长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 制;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不是由于市场狭小的限制造成投 资引诱不足,而是人均收入水平低和储蓄不足造成 或资本供给缺乏弹性; (3)缺乏可操作性
4、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引进市场机制 (1)公司化改造 (2)引进竞争机制 (3)垄断企业民营化 (4)政府管理改革
(1)减少风险:如果先确保工农业生产——即使由于 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和动力而需要加以补贴——然后让 随之而来的压力决定对社会间接资本的适当支出及其配 置。 (2)提高效益:先着手扩充直接生产活动,其生产成 本很可能大幅度提高,参与直接生产活动者将会认识到 通过社会间接资本设施的扩充,可能获得大量经济效益, 其结果是扩充社会间接资本设施的压力将会发生作用, 因而诱使采取这一顺序的下一个步骤。
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 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 1、基础设施产业包括:
(1)交通运输; (2)水电供应; (3)三废处理等市政工程; (4)通讯; (5)能源供应; (6)园林绿化; (7)有形市场; (8)教育、科研和卫生等。
(1)经营效益不佳,浪费严重。水、电的浪费,交 通产业中的人员冗余。 (2)基础设施损耗严重,维修不足,导致基础设施 的使用寿命低于其应有的寿命。公路、铁路等 (3)服务质量差,不顾用户需要,供应能力低,不 能满足拥护需要,从而增加了私人成本。电信业、 交通业、水电行业等 (4)不顾穷人需要,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1)基础设施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 条件。 (2)基础设施是外在经济最重要的源泉,为厂 商和社会各个部门带来种种便利,提高获利能力。 (3)基础设施具有间接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 品是增加其它产业的投资机会。
(1)公共财力不济、投资数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主 要依靠国家投入。政府投资能力降低,而同时非国有经济在 直接生产部门中的投资占相当高的比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 领域的投资的比重很低。 (2)公共投资效率低下。政府投资并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 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工程项目不讲可行性 研究,以可批性代替可行性。 (3)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 的各自为政。 (4)政府参与投资和经营,不利其履行维护市场秩序和宏 观调控的只能,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解决方案: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政府没有必要独揽, 可以广泛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赫尔希曼用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 应”理 论,论述了如何实行不平衡增长。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投资项目的决策,应该选择通 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投资项目。 “联系效应”理论: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 在着某种关系,决定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依存。一个产业联系效应的大小用该产业产品的 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度量,弹性大表示联系效应大, 弹性小表示联系效应小。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项目发展时, 应该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项目,在具有联系效应的项目中 要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项目。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第八章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一基础设施产业?二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类型?四基础设施的瓶颈一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
(1)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需求和就业。 (2)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其他产业的经营成本, 促进要素的集中。 (3)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集中。 (4)促进了市场的集中和扩大。 (5)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有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