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成为三位斯坦福大学教授合著的行为心理学书籍《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的开篇语。
《改变》这本书把变化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序改变是在系统内的改变,第二序改变则是跳出系统之外的,改变之改变。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做了噩梦,在梦里,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唯独不能停止噩梦本身,除非我们醒了。由梦到醒的变化,就是第二序改变。
因为,如果我们沉浸在一个万物皆为蓝色的宇宙中,眼里只能看到蓝色,甚至因为全是蓝色,不曾有过蓝色本身这个概念。
因为多数人是按照第一序改变的思维方式去做测试,解题空间局限在9个黑点围成的正方形之内。
如果把黑点难题投射到我们的现实中,会得出类似的行为,多数人习惯了,从习惯出发,在自设的规则里解决问题,最终被困于问题本身。
《改变》举例说,根据一件令人痛苦或不愉快事件的办法,就是将“快乐”引入不快乐中。
面对一个抑郁症患者,亲朋好友下意识地认为,逗他(她)开心才是解决不开心的办法。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么做,只会加剧不适感,甚至让“关心”沦为新的抑郁。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长辈与孩子之间,往往会陷入帆船困境,即彼此为了稳定关系,稳定船只,分作于帆船两边,各自使力,最终船看似稳定,但发力低效,每个人都很累,所有人都在原地打转。
第二序改变并不容易,因为要跳出传统的框架,不再预设条件,但,相比于变得越多,越是不变,貌似努力,实则无效,第二序改变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本周沪深两市,继续走强。成交量连续突破2万亿,几大指数均在权重拉动下,不断走强。
主板是银行、证券、保险轮番领头,科创板、创业板则是芯片、CPO、PCB、创新药递次上涨。
指数牛,有时候对普通投资者并不友好,因为有一些人总是跑不赢指数,且隔三岔五出现指数上涨、手里股票下跌有悲催局面。
8月13日,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Choice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6256只权益类基金(包含股票型、混合型)近一年平均收益为34.06%。其中,6193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99%;有54只产品净值翻倍。
如果在2021年买入新成立的基金,截止8月14日,有153只产品累计回报扭亏。不过仍有158只累计跌幅超过30%,这意味着不少基民还没回本。
短期权益类基金赚钱效应如此澎湃,部分基金管理者开始限购,以免再出现2021年的情况。
据红星资本局8月10日的消息,8月9日,中欧基金公告称,为进一步保证基金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由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自8月11日起单日单账户限购10万元。
除了中欧开始限制大额申购,不少业绩不俗的基金业开始限制申购。给出的原因,同样是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据万得统计,2025年下半年以来,已有约50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限购公告,年内收益率基本都在40%以上。
另据澎湃新闻统计,全市场年内收益率超50%的基金已达153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其中有22只产品已暂停申购或启动限购,占比为14.38%。
在基金限购的时候,越来越多卖方看多中国股市,3800点已成为不少卖方的起步价。
到底是哪些资金流入?除了大家熟知的两融等活跃资金,散户、私募、外资也贡献良多。
8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非银存款大增2.14万亿,同比2024年同期多增了1.39万亿。
非银存款对应各类金融产品,无论直接入市还是间接入市,居民存款搬家的苗头已经出现。
外资方面,据兴业证券的整理,EPFR的数据显示,7月外资净流入195亿元,这是许久未见的规模。
7月,私募的仓位开始突破箱体上沿。据统计,私募过去两年的仓位多在60%以内,但2025年6月,私募的仓位已经开始超过60%。
2022年到2023年,私募的仓位多在65%,2021年高点甚至在75%,如果市场继续走强,乐观情绪不断攀升,私募仍有余粮继续加仓。
当然,私募的仓位一旦突破65%,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的极点。能够维持下去,自然好,如果不能,将是市场的短期阻力。
据盐财经报道,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KSD)旗下子公司SEIBro的数据显示,截止至7月25日,中国已经超越日本和欧盟,成为韩国投资者关注的第二大海外股票市场。
尽管投资中国的韩国资金相比于美国市场,还是大巫见小巫,但超过日本和欧洲,还是让人意外。
韩国投资者素来是全球风险偏好最高的一群人,他们的到来,既显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指向。
韩国股市年内上涨超过30%,是2025年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据华尔街见闻7月27日的消息,仅7月一个月,外资就净流入韩国股市超过30亿美元。一举逆转此前一直流出的局面。
从亚洲股市的走势来看,全球市场已经在交易贸易局势的落地,以及美联储降息。
2025年4月份,全球股市因为老川的贸易政策陷入最低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老川的贸易谈判并不是那么恐怖,对日本等国影响很少。
一方面是关税比预期的低,另一方面似乎老川不是那么太较真,只要够模糊,给面子,一切都有空间。
我们此前专门分析过,美国要求日本巨额投资,表面上看是单方面妥协,但对于如何投资,谁投资等日本有自己的理解,综合算下来,日本觉得很划算。
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目前所有的协议都难以确定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各国的解读南辕北辙,各取所需。
如此贸易走向,大大超过市场的预期。因此,外资都在不断提高各经济体的预期,主要是贸易因素“不及预期”。
由于近期美国数据多数不太好,市场的降息预期不断升温,也强化了投资者对股市的情绪。
据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美国CPI同比 2.7%,低于市场预期的2.8%。拖累美国通胀的主要是能源等领域,这也是老川比较关注的地方。
美国CPI结果出炉以后,市场对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经提高到超过90%。
不过,8月14日的PPI数据,又让降息重新起了悬念。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7月美国PPI同比涨幅从6月份的2.3%,快速提高到3.3%,为2025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除了美联储降息的变数,汇率也可能成为亚洲股市的风险。据财联社消息,8月14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存在通胀问题,日本央行已经落后于利率曲线,应该加息控制通胀。
此前我们分析过,日本央行目前并不认为通胀是加息的理由,保持观察才是上策。
美国并不认同,贝森特在公开场合指导日本央行,让人不免联想起曾经的广场协议。
在关税风险减弱后,汇率风险也许会走上台面。日元如果被迫升值,对日本经济和日本股市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8月12日,恒大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8月8日收到香港联交所发出的信函,表示基于公司未能满足联交所对其施加的复牌指引中的任何要求,且股份一直暂停买卖并未于2025年7月28日之前恢复买卖,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根据相关上市规则,已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恒大退市,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此终结,该清算的仍然要清算,该处理的仍然要处理。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的消息,清盘人表示,将继续推进清盘工作,有序地保全及变现集团资产,从而保障中国恒大债权人的最终利益。相关工作包括清盘人将继续推进各项正在进行中的法律诉讼,以追求潜在的高价值回收。
据彭博的报道,8月12日,清盘人在进展公告中透露,收到的187份债权证明表显示,恒大的总债务远超2022年12月财报中披露的275亿美元,新的债务数字已经飙升到3500亿港元,且并非最终金额,可能会有更多债权申索出现。
另据财新报道,近期,香港高院颁布的一份判词显示,恒大前行政总裁夏海钧不配合披露海外资产,其妻子在美持有资产达2400万美元。
报道还称,夏海钧在处置资产禁止令下达后,仍然购买了一处美国房产,种种行为都证明他一直试图与资产划清界限或不揭露资产。
香港法院因此同意追加相关被告,并批准相关人员处理上述资产。不过,香港法院的判定还需要美国当地法院的认可,方能执行。
许家印情况类似,清盘人正说服法院强制许家印披露资产,预计可能寻回超过50亿美元。
先说融创。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久未露面的老孙说,融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相比恒大,融创确实幸运得多。2025年1月,融创中国完成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公司债券整体重组,成为行业首家完成此类重组的房企。
境内的重组方案,相对松弛,可以用股票、资产等四种方式偿还,且无强制条款。
据华夏时报的报道,融创约40亿元债券会通过现金购回,剩余部分展期5至9.5年,历史利息年利率下调至1%,预计5年内无兑付压力,债务规模缩减超50%。
2025年7月4日,融创中国宣布最新的债务重组进展,据公告,为了配合境内债务重组中的股票选项的有序实施,融创有条件同意发行754,468,943股股份,募集的资金用于偿付56亿元人民币境内债券。
境外债务方面,澎湃新闻报道,6月24日,融创公告称已获得75%债权人支持债务重组方案。
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以“全额债权转股权”为核心,规模为95.5亿美元,将于2025年9月15日召开聆讯。
碧桂园方面,8月7日,澎湃新闻报道,为给境外债务重组争取更多时间,碧桂园已向香港法院提请延期清盘聆讯,法院延期到了2026年1月5日。
据新京报的报道,目前,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正在投票,涉及金额为140.74亿美元债务。据碧桂园方面透露,公司正在加快重组,并计划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
国资深铁集团短期之内,连续向万科输血。据贝壳财经报道,8月5日,万科发布公告称,深铁集团向公司再提供不超过16.81亿元借款。
这是深铁2025年第八次向万科提供资金,前面几次分别提供28亿元、42亿元、33亿元、15.52亿元、30亿元、62.49亿元和8.69亿元的股东借款。
截至8月5日,深铁集团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超过240亿。借款的利率多根据LPR为基准,向下浮动一定的基点,成本非常低。
还记得2025年之前,深铁一直说支持,但很少拿出真金白银,但在清理万科此前的管理层后,很快就拿出钱来,且越拿越多。
成也规模败也规模,规模仿佛成了房地产企业的噩梦。据克而瑞最新的数据,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在去集中化。
从销售金额来看,TOP50的房地产企业里,TOP10销量同比下滑幅度最大。
一直被市场期待的地产头部集中,渐行渐远。据克而瑞的统计,截至2025年前7个月,千亿房企只有4家。
价格更能体现当下楼市的温度。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的房地产数据,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下滑,同比下滑幅度收窄。
三线%,和二线城市一样,环比降幅收窄0.1%,同比下降6.4%,降幅收窄0.3%。
一线城市下跌的更慢,也更有韧性,所以房价的回落也比二、三线城市慢半拍,二、三线城市反倒因为之前降幅比较大,有企稳的迹象。
8月8日,据澎湃新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印发楼市新政,符合条件的家庭在北京市五环外不再限制购房套数,并从四方面加大了住房公积金支持力度。
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则称,根据多个机构的统计,新政实施后的第一个周末,北京市新建商品房与存量住房的网签记录显示情况稳定,没有发生显著波动。
安居客的消息显示,新政后的周末两天,北京网上找房活动变得活跃,新房被点击的次数平均每天比八月份前十天多了14.1%,比上个月增长了25.5%。但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在下滑的,点击次数减少了7.7%。
首先,目前北京市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五环外。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1~7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套数中,五环外占比超80%,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五环外占比也超50%。
另一个原因是,未来的供给集中在五环外。据克而瑞统计,近年来北京五环外新房供应集中,且未来仍为供地主力,限购调整后,预计约80%的新房项目将直接受益,尤其是改善型项目。
据彭博的消息,政府计划让大型国有企业、大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地产商未出售房屋的方式,协助解决住房供给过剩的问题。
自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安排专项债券用于收购土地、存量商品房,收储就一直是解决地产过剩的重要方式。
据克而瑞的整理,2025年前7个月,每个月都会有超过10%的新增专项债用于地产用途,进入6月以来,地产的占比明显提高。其中,6月占比为45%,7月为31%。
如此背景下,通过地方或者地方平台来进行地产收储不是长久之计,让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大型国有企业更多介入,可能会是土储市场的新态势。
一则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另一个是《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分别对一般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者进行贷款贴息。
先来看《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是为了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引导作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贴息范围可以简单归纳为,单笔5万元以下都贴息,单笔5万元以上,按5万元为上限贴息。贴息的标准为1个百分点。举例来说,如果消费贷的利率为3%,贴息后就是2%。
上述贴息不是无限度的。据公告,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贴息上限为3000元。
再来看《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比较好理解,就是从事服务业的老板,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贴息。
财政部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测算说,1%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贴息资金可能带动100元贷款资金。
但从市场走势来看,贴息政策宣布后,消费品行业并没有特别超出市场的走势。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对政策效果存在疑虑。
广发证券在最新的研报中则分析道,消费贷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长期都不高。
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期间消费贷款增加了1.2万亿元,同期社零总额为41.3万亿,占比为2.9%。
再往前,2017年到2024年,消费贷增量分别为2.6万亿元、2.4万亿元、1.8万亿元、2.5万亿元、1.2万亿元,占社零的比重分别为7.0%、6.2%、4.3%、5.4%、2.5%。
可以看到,通过消费贷来消费的比例,整体呈下滑的趋势。bwin官网这是风险厌恶在消费行业中的一种体现,人们不愿意借钱消费。
8月13日,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25年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减少500亿,远低于此前机构预期的增长3000亿。据报道,这是2005年以来,7月份首次出现贷款下降的情况。
据兴业证券的整理,7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3827亿,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又多减少了1671亿。和地产有关的中长期贷款也在7月减少了1100亿,对应地产现状。
据财新的报道,人社部近期披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942.8亿元,创近五年来历史同期新高,且同比增速达到27%。
能够申领到失业保险的或许只是少数。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材料显示,2024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102万人,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仅为463万人,比例不到50%。
最后,回到文章的开头,既然当前的局面已然如如此,何不尝试跳出第一序改变,尝试真正有意义的第二序变化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声明:近期,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或xx叶檀、叶檀xx等名义,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
在此,我们声明,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课程,均与叶檀财经无关,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认可。
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抖音号叶檀财经、檀姐姐暖人生,小红书号叶檀财经,快手号叶檀财经,头条号叶檀财经,百家号叶檀,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